《外国文学研究》
坚持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外国文学,把审美感受和理智剖析结合起来,是《名著选读》讲授提纲的首要特点。正如有同志指出的那样,表面看来讲授提纲极少引用马列经典著作的名言,但我们却能够感觉到,周立波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评析这些作品的。例如,他对革命导师有过论述的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搬革命导师的现成结论,而是“从具体作品分析入手,从美的感受入手,经过详尽的解剖,自然引出正确的结论。在整个的作品剖析过程中,体现出研究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o①。周立波在研究中还特别注意将美感体验同理智的剖析结合起来。他的讲授提纲不仅具有非常谨严的逻辑结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既不曾呆板生硬地弓t经据典,也不是人云亦云地泛泛空谈,更不是耳熟能详的理论或既定结论的演绎、图解或对号入座,没有那经院式的冬烘气。它既有感情深切的美学体味,又有理智地条分缕析,而结论总是自然揭晓,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感觉。《名著选读》讲授提纲还善于把握作家创作的个性特点。细读讲授提纲,我们会发现,周立波每分析一个作家或作品,都用很多的笔墨来描绘和探察作家的创作个性(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爱好,以及他认识、理解,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方法)和产生并影响作家个性的诸因素(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家庭环境,文化教养,以及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影响较大的事件等),使读者首先能够清晰地获得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家形象。这对于准确地认识作家和恰如其分地评析作品都是十分有益的。别林斯基曾经指出,“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的许多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的个人性格的秘密,这就是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抄②,而口抓住并确定这些特点的本质”,就意味着找到了打开作家和作品秘密的“钥匙"④。文艺作品是作家的精神生产,这种艺术生产的特殊性也告诉我们,作家的个性在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把握了作家的个性,才能更准确地捕捉到作家创作的基本精神和总的倾向,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作出切中肯綮的分析和评断。我们有些文艺批评和研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因而有些评论文章给人以雷同和空泛之感。批评也缺少个性,明明列举这个作家的艺术特点,但放到别的作家身上也照样适用。周立波深知创作的得失,尝味过笔耕的甘苦,因此,他特别注意对作家的创作过程进行分析,以把握作家的个性特点。他理解作家,就象是每一位作家的知已。而理解作家对于一个批评家来说是如此重要,只有理解作家,才能与作家的意图,心境、审美特点相贴近,以致融合浸润。周立波在《司汤达和他的<贾司陶的女主持>》中对司汤达的个性研究,和在《浮士德故事》中对歌德的《浮士德》的创作过程的分析,就是很好的例证。《名著选读》讲授提纲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力求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方法是探讨事物之间异同及其联系,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事物本质的好方法。周立波在《名著选读》讲授提纲中大量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使他的批评和研究呈现出新鲜、活泼的色彩。如他讲授《毁灭))就很好地运用了比较研究。在主题思想的分析中,他把法捷耶夫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①戴安康:《广采百花酿新蜜》.1982~《外国文学研究》第4期。②③《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苏联科学院出版社55年版,第7卷307,311页。——82——尔斯泰在对。俄国自由解放”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作了比较,以加深对作家的思想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在人物形象分析中,他将仪表优雅,感情纤细,然而却缺乏对革命忠实的美谛克同粗直豪爽,爱酗酒骂人,但富有。改良自己的志气。,始终忠于革命的木罗式加作比较,强调“革命的道德高于一切。、。对革命忠实与否。是衡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接着他还比较了法捷耶夫和托尔斯泰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提出了新的见解。周立波在比较研究中善于变换艺术视角,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和层次来增强研究对象的立体感。讲授提纲还经常将中西小说的传统和优长加以比较,引导读者注意中西艺术的异同,从中总结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自然,周立波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不是那种不顾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形而上学的简单类比。他强调任何比较。都应自然。而非牵强,都“应有微妙的内在的动力或联系”,有可比的价值①;这样才能使比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自然,这份讲授提纲并非十分完美。由于受当时鲁艺教学上“关门提高抄倾向影响,使他一度有些漠视民族传统和文学与广阔现实的联系,这些在提纲中也有反映。周立波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系统钻研,丰富和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为他的小说创作广泛地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提供了前提。从周立波早期的小说创作来看,欧化的痕迹还是较为明显的。这也许是新文学作家起手创作的通病,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立波在借鉴上的不成熟。然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学习和系统钻研必然会形成周立波在借鉴汲取上有别于其它作家的不同特点。从他的整个小说创作来看,他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汲取,并没有一般地表现为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直接借用或模拟,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加以融会贯通。特别是他解放后的小说,我们很难从中指出其中的某些具体的外来文学的影响,但是,我们却能够确认,善于吸收外国文学的优点而不受其拘束,正是作家周立波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形成他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应当指出,在外国文学的多元影响之中,俄苏文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给予周立波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周立波自己也曾说过,“我们把苏联文学当做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文艺工作者从苏联文学里学习了最进步的创作方法”②。这段话是符合新文学发展实际,也是符合作家创作实际的。过去,曾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周立波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优秀长篇《暴风骤雨》曾受到他翻译的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这是事实。但这种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周立波在借鉴上有何特点等,却被人们所忽略。即使有的论文对此有所涉及,也往往语焉不详,甚或是不公允的。我觉得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探讨是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清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周立波在借鉴上的一些特点。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它以史诗般宏伟雄浑的、激动人心的画幅,真实地再现了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农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①周立波:《毁灭》,咤在鲁艺的《名著选读,讲授提纲》。②周立坡:噶我们珍爱苏联文学》。——83——导和教育下,摆脱过去的私有者感情和习惯的羁绊,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从作品的选材和主题的表现来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很有一些与之相似之处。这显然是受了肖洛霍夫的有益启示和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和作家的生活有关,是由中苏两国的革命内容和进程的相似所决定的。如果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力求表现的是进行摧毁所有制旧有形式,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那么《暴风骤雨》则重点表现了东北地区土地改革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农村新的英雄人物的成长,和他们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贵品德。这种主题表现上的不同侧重,从作家对人物的选取和设置上也可略见一斑。在肖洛霍夫的笔下,达维多夫,拉兹苗特诺夫,纳古尔诺夫等几位党的领导者始终作为描写的中心,置于首要位置上,但对觉悟和成长中的农民形象梅谭尼可夫,留比什金,乌沙可夫,沙雷等人的表现和描写则显得不够充分。相反,周立波则着力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赵玉林、郭全海等,并努力发掘蕴藏于他们内心的纯洁,优美和坚韧的美好素质。象·书中的分配土改果实,打胡子,分马、参军等情节和场面中都有一些感人致深的描写。由是可见,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虽曾受到《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它强烈的启示作用,而不是无选择地生吞活剥,依样照搬。借鉴毕竟不等同于模仿,它必须要加进自己的创造,要在“那些带有模仿的特色的借物上面捺上自己的天才烙印”①。周立波在借鉴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准则:“对于外国作品和古典作品,只能借鉴,不能硬搬。看一家模仿一家,达不到民族化的目的,也创作不出独创的风格"②。从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暴风骤雨》中的车把式老孙头的形象,可以说是周立波塑造得最成功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他幽默风趣,好吹牛又爱虚荣。他性格的复杂表现为残存的旧的思想意识形成的落后自私,胆小圆滑同内心深处热切盼望翻身解放,本质善良又明辨是非的矛盾。无疑,在老孙头的塑造上,周立波深受肖洛霍夫的.启发和影响,这是一个具有“西奚卡式性格”的老一辈农民的形象,当我们看到老孙头眯缝着左眼给大伙儿讲黑瞎子的故事时,自然会想起《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西奚卡老爹怎样用滑稽的故事吸引着哥萨克;当我们读到老孙头否认张富英踢过他,挺着胸脯充硬汉时,也自然会想到西奚卡老爹怎样否认他被富农基多克放出的狗吓跑,反而把自己说成是达维多夫救命恩人的情节。还有老孙头喜欢搬用政治新名词来显示自己“积极",和西奚卡老爹乱用思想特殊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有“学问”,这一切既可爱又可笑的言行都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相似之点。然而,他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生活的土壤,因而,他们的相异之处也是明显的,是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周立波在谈到老孙头形象的塑造时说;“老孙头的模特儿是我观察到的几个车把式。……这些车把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有特点,又爱表玥。接触多了,他们的脾性就摸熟了。有一回,元宝区举行参军动员会,有个车把式,身穿青布长袍子,在台上发言。他的一席话,思想进步,语含幽默,引得人们时常发笑。从此,我常常留意他的谈吐和性格,后来就把他的表现和其他车把式的言行综合在一起,塑造了赶车的老孙头”④。可见,老孙头的①噶别林斯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一卷竿?2页。②周立波:《关于民族化和群众化》。③周立波:《深入生活,繁荣创作》。一84——形象的确是中国“农村中常见的人物”。他是作家在借鉴基础上的精心创造,而不是单纯模仿的赝晶。正如苏联学者B·卢得曼娜所指出的那样,梯这里当然没有任何模仿复制或机械搬用的意思。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的人物典型完全是独立创作和真实的正象孕育他们的环境是独具风格的和无法摹仿一样抄①。在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中,那种深入细腻的心理刻划与绘声绘色的写景技巧也曾给予周立波以有益的影响。周立波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外国文学的艺术形,式和技巧,而是从努力探索民族风格和表现形式出发,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他认为在作品中借助心理描写,容易显露人物性格,使故事往深处扩展,人物跃然于纸上。但应该尽量避免孤立,静止和冗长的心理描写,他熔中西两种心理描写技巧于一炉,把人物的外部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从《暴风骤雨》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周立波在题材、情节和性格上的借鉴。这样的表现为外在式的借鉴是容易被人们所注意的。然而,这只是借鉴的一种形式。在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那里,更多的借鉴是在气质,情趣,格调、氛围,以至美学风格上的借鉴。它比起在题材,情节和性格上的借鉴来,表现的更为内在含蓄(几乎可称之为熏陶型的),因而也易于被人们所忽略。周立波解放后创作的《山乡巨变》和大量的短篇,就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的借鉴。可以说,周立波对外国文学的广采博收,吞容蕴纳,不仅使他艺术视野开扩,审美感受敏锐,而且也必然会在他的创作中呈现出并非单一的或强或弱的美妙繁纷的折光来。在这里,你会惊叹:普希金小说的散文化笔法和清新,朴素,简单明朗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影响着作家,梅里美小说优雅而精致的文体和流溢在其中的幽默调侃的基调是怎样为作家所偏爱和激赏,莫泊桑的“重琐事”描写和善于绘制氛围的美学情趣,以及托尔斯泰的从复杂中求得单纯的表现手段,又是怎样融化为作家自己的骨骼和血肉……。以上简要分析,自然无法囊括周立波在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学方面所表现的全部特点。但我认为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只有广采百花,才能酿出.新蜜。如果说,坚实的生活功底是艺术创作之源,那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文学修养就是艺术创作之流,源同流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缺了前者,作品就没有饱满的生活气息,缺了后者,生活实践再多也表现不出来”②。这一点不仅为周立波也为其它作家成功的艺术实践所证明。第二,借鉴和汲取同树立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风格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多方面地学习和借鉴,却是提高创作水平,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借鉴是需要眼光和胸怀的。我们知道,周立波不仅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且在五十年代还潜心研究过古典名著,从民族传统中提炼精华来熔铸自己的创作。因此,才逐渐形成他的“有某些外国古典文学的细致而去其繁冗,有某些中国文学之简炼而避其粗疏。③,更为圆熟,凝炼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第三,艺术的借鉴决不是简单模仿。有成就的作家在吸收外来影响时,总要在“借物”上面捺上自己的纹章烙印。周立波还强调只有自己有了丰富的创作实践,在借鉴别人作品时,吸收的能力才会更强一些。无疑,这正是作家的夫子自道和经验谈。①(苏)B.卢得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