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清末民国时间,绝大多数论者不反对大学相关系科将经学作为文献资料加以研究,但对中小学读经很多论者持谨慎态度。相关讨论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关于该不该读 总体上肯定经在现代仍有价值的论者之中,对中小学是否读经有三种看法。第一种不主张读,理由主要有:不易理解;国文、历史、公民等教材中已有相关内容,不必另读;观念、时间上妨碍理工科学习。第二种认为应从初中或高中读起,小学不应读,主要是无法理解,不会取舍。第三种认为应从小学读起,理由主要有五点:一是一些经典的意思较易理解;二是小学应以培养道德心性为主;三是读经所需时间有限,无碍算学(很多论者主张每周读一二小时);四是小学生心地澄明,应以正确思想占据其头脑;五是小学生记忆力强,不管理解与否,应先大量背诵,待以后再逐渐理解运用。
关于读的内容 不少支持中小学学生读经者对于所读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基本的是“四书”,因为其较易理解,重在伦理修身,合乎读经初衷;其次是加入《孝经》;再次是加入《礼记》部分篇章,都是围绕基本的伦理道德及其原理展开的;第四是《诗经》《左传》,为其有文学价值;最后是《尚书》《周易》。还有论者进一步对选编方式提出了建议,要之如下:(1)节选,要符合现代精神及生活所需,一般以伦理道德类为先;(2)作必要的改良,不能固定古人思想;(3)分类编纂,以更见出其系统;(4)不局限于“十三经”,应杂取史、子甚至集部类书;(5)附一些古人注释、相关历史事迹,以引起兴趣、帮助理解。
关于读的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论者大都强调两点:一是注重理解而非如以前那样死读,要求教师运用各种适合儿童接受能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二是要切己体察,学以致用,力践躬行。这是对儒学原始精神的回归,也表明读经主要由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由存圣教向助修养过渡。
关于课程设置 有些论者主张设专门时间读经,每周一二学时。不少论者则不主张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专门读经,给出了一些替代方案,如:将读经改为经训或伦理或修身,或直接将学生可懂可用的相关内容并入国文、公民及历史教材中;改编成语体文,用浅白文字表达伦理之旨,或用具体事例阐述经义;选择适合儿童心理之部分,改编作故事或戏剧,教其阅读和表演。这些看法很有创见,出发点大概有三:一是经书的精义有限,不用专门去读;二是可以充分理解,避免死读;三是避免给反对者以口实。
以上论点较之旧时代全学、照学的方式已有根本不同,考虑到了经的价值及现代适用性,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特点,兼顾了社会本位与儿童本位。对中小学学生读经而言,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读经的合理性及成败。
清末民国时间,绝大多数论者不反对大学相关系科将经学作为文献资料加以研究,但对中小学读经很多论者持谨慎态度。相关讨论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关于该不该读 总体上肯定经在现代仍有价值的论者之中,对中小学是否读经有三种看法。第一种不主张读,理由主要有:不易理解;国文、历史、公民等教材中已有相关内容,不必另读;观念、时间上妨碍理工科学习。第二种认为应从初中或高中读起,小学不应读,主要是无法理解,不会取舍。第三种认为应从小学读起,理由主要有五点:一是一些经典的意思较易理解;二是小学应以培养道德心性为主;三是读经所需时间有限,无碍算学(很多论者主张每周读一二小时);四是小学生心地澄明,应以正确思想占据其头脑;五是小学生记忆力强,不管理解与否,应先大量背诵,待以后再逐渐理解运用。关于读的内容 不少支持中小学学生读经者对于所读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基本的是“四书”,因为其较易理解,重在伦理修身,合乎读经初衷;其次是加入《孝经》;再次是加入《礼记》部分篇章,都是围绕基本的伦理道德及其原理展开的;第四是《诗经》《左传》,为其有文学价值;最后是《尚书》《周易》。还有论者进一步对选编方式提出了建议,要之如下:(1)节选,要符合现代精神及生活所需,一般以伦理道德类为先;(2)作必要的改良,不能固定古人思想;(3)分类编纂,以更见出其系统;(4)不局限于“十三经”,应杂取史、子甚至集部类书;(5)附一些古人注释、相关历史事迹,以引起兴趣、帮助理解。关于读的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论者大都强调两点:一是注重理解而非如以前那样死读,要求教师运用各种适合儿童接受能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二是要切己体察,学以致用,力践躬行。这是对儒学原始精神的回归,也表明读经主要由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由存圣教向助修养过渡。关于课程设置 有些论者主张设专门时间读经,每周一二学时。不少论者则不主张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专门读经,给出了一些替代方案,如:将读经改为经训或伦理或修身,或直接将学生可懂可用的相关内容并入国文、公民及历史教材中;改编成语体文,用浅白文字表达伦理之旨,或用具体事例阐述经义;选择适合儿童心理之部分,改编作故事或戏剧,教其阅读和表演。这些看法很有创见,出发点大概有三:一是经书的精义有限,不用专门去读;二是可以充分理解,避免死读;三是避免给反对者以口实。以上论点较之旧时代全学、照学的方式已有根本不同,考虑到了经的价值及现代适用性,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特点,兼顾了社会本位与儿童本位。对中小学学生读经而言,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读经的合理性及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