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袁国文是“老三届”,在海外学习、工作了14年后回国创业。袁国文说,自己出国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祖国的水更清。
从16岁由湖北黄梅考入兰州交大,去重庆读研究生、到德国留学读博士、做研究,最后回国创业办公司,一路走来,袁国文始终专注于水污染处理,始终保持着对这个行业的高度忠诚。
2005年,德威华泰公司落户中关村,5年后它已经已经完成了人员资金的基础积累,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已发展成为中国先进水处理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拥有城市与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雨污合流废水的调控与处理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设备,其中部分技术已经列入国家“863计划”,袁国文本人还入选了2009年度国家的“千人计划”。
德威华泰的主要产品为“一体式反冲洗膜生物反应器”,这是一种分离技术,通过外界提供的压差使得净化后的废水能顺利地通过膜成为渗透液,使活性污泥和有机物被截留在生物反应器中。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很高的净化效果和实用性价比。它主要承担国家863计划中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中的雨污联合调控及强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子课题研究开发任务。
归国创业
1979年上大学时,袁国文才16岁,是班里的小字辈。他说他是从农村考出来的,父母都不识字。四年大学之后,他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跨进了国家建设部的大门,5年之后,他去了德国,后来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袁国文的留学生活从打工开始。从挣生活费、学习德语到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他只用了一年。在这一年时间内,他一共干过十几种工作。在异国的校园里,他坚持读书,学习的单纯生活,为了逼迫自己学习,还特意选了一位要求很严格的导师。
拿到博士学位后,袁国文得以留校作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并与导师一起开发了一个中德合作的项目。没有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多少艰难,但却可以看出,他确实善于调动国内外各方的资源,并创造学习的机会。
5年的研究期间,袁国文接触到大量的国外污水处理的实践案例,对相关产品和技术也有了全面了解,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回国创业奠定了基础。
2002年,袁国文进入了德国亚斯卡公司任技术主管,这个从研究者到企业人的转变也许是他创业的前奏。两年之后,他和德国朋友一起创办了TAWA(德威华泰)公司,业务自然还是污水处理行业。
2005年,他回国创业,德威华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挂牌,开始了它的中国之路。公司成立时的注册资金是200万元,3年后,注册资金就达到了2000万元。
当时,袁国文到苏州等许多地方进行考察过,但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的机缘,“当时国家对节能减排,特别是污染的控制,要求不是很高,在技术需求上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当时回来的时机不成熟。我们在国内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主要是靠技术。所以对技术需求比较大的时候,回国时机才比较成熟。”袁国文说。
为什么要回来?袁国文的解释是:在合适的时候引进合适的技术。“在国外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回国,考虑在什么时候把适当的技术引进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德国的技术向中国转移,就是先在德国建公司,然后在中国再建公司……现在德威华泰公司提供的是水循环代谢系统解决方案+关键产品。水资源短缺以后,全球将进入水循环代谢的新时代。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缺水的国家,希望水的循环利用次数大量增加。”袁国文说。
袁国文向外界介绍公司时,经常会提到:“德威华泰专注于中国水处理事业,我们把国内外数十年在设备开发和工艺技术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企业的灵活、创新和高效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时地为中国引入最适合其水处理发展现状的技术与产品,为我们的客户创造优势。”其中的“合适的技术”,在国内外已有长时间的积累。当时,袁国文将业务已在德国运作了一段时间,与中国一些客户也建立了联系。但他发现:“我们这种技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要在德国做中国的市场是很难的,只能回国建公司,这样才能建立互信,因为我们不光是卖产品,还在卖一种技术和服务。”
目前,德威华泰在雨水处理、水质净化、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与处置等领域拥有权威的技术与设备,其产品已应用到北京的新农村建设之中,在一些化工废水的处理厂也已开始逐步采用德威华泰的产品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