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综合新闻

当代文学在建构自身时如何处理外国文学“资源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9

作者系著名学者,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本文经授权节选和摘编自《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一书自序,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书影。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感谢文章写作过程中许多朋友的帮助:汪剑钊回答了有关叶夫图申科《娘子谷》诗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歌词中,“犹大”和“犹太人”差异的疑问,同意将他新译的《娘子谷》作为文章的附录收入;周瓒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资料室借出60年代全部的内部刊物《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周展安提醒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虽然没有中文全译本,但内部刊物也登载过相关的资料;王俊文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国会图书馆,查找了日本《东风》《日本与中国》《国际贸易》等刊物,和日本批评家佐佐木基一的资料;罗湉提供了法国学者、批评家摩尼叶的简历等情况;因为栾伟平的帮助,得以方便地查阅北大图书馆《恐惧与无畏》的十多种库存本;孙民乐通读全书后提出若干修改意见……这些文章大多曾在刊物刊登,《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现代中文学刊》《新文学史料》《学术研究》《南方文坛》《海南大学学报》《小说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在审读中,订正了资料的差错,提出不少修改意见。

近几年来,我写了一些讨论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章,现在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总计有16篇。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整体的计划,没有确定的中心议题,也没有打算编成一本书的想法。当时只是对一些作家、文本、现象感兴趣。当然,从学科的方面,也有因当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还开展得不够,希望借此能引起重视的考虑。现在将它们放在一起,没有全局性规划的缺点,就显得很醒目:各篇之间欠缺有机关联,文字也多有惹人厌烦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如果讨论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一些重要的方面就不该忽略,譬如“亚非文学”就没有谈及。曾经想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知识、材料各方面的准备无法一蹴而就,勉强写出来肯定更露马脚,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收入《我的阅读史》和《读作品记》中的《“幸存者”的证言》《一部小说的延伸阅读》《〈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诗集〉序》《相关性问题:当代文学与俄苏文学》等文,也与本书讨论的问题相关。

这些文章的大部分,也可以说是文学接受史一类的性质,但它们和一般讨论中外文学交流、影响、接受的文字也有不同。它们的侧重点,是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在建构自身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外国文学的“资源”。我们知道,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代文学具有“国家设计”的性质,这种设计的重要方面,是如何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来想象、定义自身,以及在此基础上,为世界文学提供何种普遍性的“中国经验”。当代文学在它的开展过程中,除了处理本土古典和现代的文学经验之外,五四以来对新文学影响深远的外国文学,是它面临的更为紧张而紧迫的问题。这三四十年间,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变化,这一切构成当代文学生成的背景,成为当代文学设计自身的重要依据,直接规约着对外国文学资源处理的尺度,当代文学内部矛盾、冲突的性质和展开方式,也与这一“冷战文化”紧密相关。

上一篇:契合与超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