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杨绛让我看到了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 黎戈
在爱女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一人独居,一边翻译、创作,一边整理丈夫生前留下的书稿。作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者,来拜访先生的客人定是不少。
有一次,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前来看望杨绛,他们二人既是中学同学又是大学校友,老同学、老朋友相见,那是欢喜不已。费先生与杨绛聊得甚欢之时,杨绛突然就下了逐客令,难道其中出现了什么岔子吗?
杨绛,1911年出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当了律师,还曾担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在她8岁时,全家跟随父亲从北京来到了江苏。1923年,她入读苏州振华女中,正是在这里,她认识了费孝通,还是同班同学。
这是一所女子中学,奇怪的是全校就费孝通一个男学生,原来费孝通的母亲担心儿子年龄小又腼腆,如果进入其他中学可能会被人欺负,由于她和校长是朋友,就让儿子进了女中。就这样,杨绛和费孝通成了中学时代的同班同学。
中学毕业时,杨绛的理想是报考清华大学,但当年清华在江苏只招收男生,杨绛只能无奈地选择就读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碰巧的是,在大学校园里,杨绛与同上东吴大学的费孝通再次相遇。
大学时代的费孝通对杨绛心生爱意,有意追求但又不敢直接表白,于是他经常对那些追求杨绛的男同学说:谁要是追求杨绛必须先过自己这一关。这话一出,大学的同学们自然认为他们二人之间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了。
1932年初,东吴大学由于局势的影响而暂时停课,费孝通去了燕京大学,杨绛则选择了清华大学借读。当杨绛下了火车,走出北平站时,看到了四处张望的费孝通,原来他是专程来接杨绛的,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接站了,足以看出他对杨绛的良苦用心和一片真情。
费孝通当年在家庭背景、学识和自身条件上与杨绛肯定是门当户对的,在同学们眼里他们也是极为般配的,如果说他们不能走到一起,那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此生没有缘分,杨绛心里等待的那个人不是他。
刚到北平不久的杨绛准备去看望老朋友,恰逢这位朋友来清华看望表兄钱钟书,一场巧遇让杨绛与钱钟书第一次相见,两人这次仅是一面之缘,一句话都没有交流,但却互相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将其深深地刻在心里,为日后埋下伏笔。
后来,杨绛和费孝通都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这一次,费孝通以为又是一次自己追求杨绛的绝好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却不知清华大学里还有一位才子钱钟书也在等待机会。
钱钟书才华横溢,在清华大学里有不少女生都暗恋他,但却有一个传言说他已订婚,这让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费孝通继续追求杨绛,在清华也有另一句传言,就是杨绛有男朋友。
当钱钟书与杨绛第二次在校园相见时,两个直爽的人,一个说没有未婚妻,另一个说没有男朋友,他们牵手相爱了。费孝通知道后,找到杨绛,说自己更有资格做她的男朋友。杨绛告诉他,做朋友可以、但不是男朋友,如果他再有这样的想法那就绝交。听了这话,费孝通极不情愿,但也只有作罢。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结为连理。2年后,他们的女儿钱媛出生,两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一家三口人的幸福日子。战争时,钱钟书和杨绛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时光,虽然相隔两地,但他们通过信件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精神上的支持对亲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他们又经历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杨绛被安排打扫厕所,但她从不怨天尤人,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蹲在厕所的角落里读书。但她却为了钱钟书而敢于反抗,她为钱钟书申辩而被虐待,当时在批斗现场有不少人虽不敢吭声,但却在心里默默地佩服她的勇气和胆量,一个弱小的女子敢为丈夫仗义执言。
当杨绛读到英国作家关于最理想婚姻的描述: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结婚,我娶了她从未有过后悔。杨绛把这句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听完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和他一样。杨绛笑了,说自己也一样。他们夫妻二人都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是相互陪伴走过一生而不后悔,他们的结合就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