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年轻人眼里的中国什么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世人了解多少?日前结束的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留学生组全国终选的比拼中,20位在华留学生选手的精彩表演,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主办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是一项面向青少年学生,用语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素质教育活动,该项目通过主题演讲、中华才艺展示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交流的平台。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增设了留学生组,吸引了逾百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经过半年的比拼,20位外国留学生历经初选、复选、决选层层考验拿到全国终选入场券。
坐镇终选大关、见证各位选手舞台表现的评委团,由中美两国文化、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组成,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纽约大学翻译专业教授、联合国语言部中文组组长何勇,汉字字源研究学者、“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对外教育学院院长赵杨,都是学贯中西、深谙中外交流之道的饱学之士,阵容堪称“天团级别”。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Andriamandimbisoa Mbolamamy Rakotonavalona
在这场巅峰对决中,各位选手需要迎接三大关卡的综合考察:一是诵读关,在指定的中国故事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朗诵。二是表述关,用演讲阐述自己的中国故事和文化情缘,并回答评委提问。三是才艺关,向评委结合及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中华才艺。这意味着,想在终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选手必备立体、多维的综合素质:既要有过硬的语言沟通水平,流利地讲出前人和自己的中国故事;也要一技傍身、能施展独特的才华;而且还要具备临机应变的能力,来应对评委多角度的问题。
来自巴巴多斯的留学生Romario Ronaldo Griffith
围绕选手朗诵的中国故事,以及演讲的核心内容,评委们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向选手们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考察他们的思考维度和深度,还有对中国文化现象的理解深度。例如,来自印度尼西亚的Monalisa同学曾提到过,自己做过中文导游。于是,评委老师问她“一位好导游需要什么素质?”,以测试她的职业素养、思考习惯、以及最重要的——国际眼光。
澳大利亚的Torrington同学提到,她很喜欢中国的古装偶像剧,父母也很喜欢读《西游记》,评委老师便问了这位文学少女“最爱中国的哪部经典著作”。Torrington同学的回答是《红楼梦》。想必各位评委听后一定十分欣慰:“红学”在大洋洲也后继有人了!
有时,评委还会根据选手的演讲内容,设定一个极端情况,来询问解决方案。这种高难度的问题,就被来自俄罗斯的Bekisheva同学遇上了。既然她对中国茶小有研究,评委便问了她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来你家做客的朋友不喜欢中国茶,你会怎么办?”她给出的答案,是“耐心、慢慢地和他讲解,并劝他尝尝”,不强迫也不气馁,颇有中庸的味道。
丰富的经验、专业的问题,以及近乎严苛的评分标准,让评委们对每一位选手的评估打上“严谨”二字。来自19个国家、有着19种不同的原生文化和成长经历的20位选手,对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也演绎出了别样的缤纷。
获得一等奖的Sali同学是喀麦隆人,他与中国的渊源始于功夫电影。曾经的他认为中国人和荧幕形象表里如一,就算不能“飞檐走壁”,最次也能“徒手劈砖”。而当真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会拳脚的不多,但大家手指都很灵活:年轻人都会熟练运用移动支付,来搞定叫车、购物、高铁等诸多事务,化繁琐为便利。日渐深入的接触让Sali发现,中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又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生活理念,是个兼容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国度。中华文化的多面,还让他找的了本国和中国许多共同点,例如: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强大的形体表现力。于是,Sali决定以舞蹈为契机,将非洲传统舞与中式民族舞融为一体,自成一派,为中喀两国的文化沟通搭建桥梁。
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Domche Nebi Sali Abdalasis Cabrel
来自邻国朝鲜的卢(Ro)同学在终选当中荣获二等奖。中朝两国作为自古以来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从精准、精致的措辞,以及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上便不难看出,这位小姐姐便具备极佳的中文功底。才艺展示环节,能歌善舞的卢同学为评委们带来了中国民族舞。她选择了《左手指月》为舞蹈配乐,旨在表达“追寻美好、守住幸福”这一人类共同愿景。她用曼妙、轻盈的舞姿,把她对中国文化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呈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