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郭沫若,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是当代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文豪,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为什么会被很多人诟病呢?
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更是在意大作家郭沫若的黑料,甚至有些人假借名人对其的评价,加以延伸上升到人身攻击。
曾经就有个闹得沸沸扬扬的谣言,鲁迅与郭沫若两人不和,甚至说出“远看一条狗,近看是郭沫若!”这样的话语。
至于这样的谣言,是因为他们之间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对于事情的看法自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以至于让人们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冠以不存在的矛盾。
今天我们不谈鲁迅与郭沫若,我们今天来说一下著名作家姚雪垠为何如此痛骂羞辱郭沫若,并称自己这一生将不服此人。说起此次的言论,还要从姚雪垠参加的一次访谈说起。
2002年4月15日《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文章的发表,这篇文章内容除了讲述了他的生平以及作品《李自成》创作的一些列问题外,还有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对郭沫若的看法和态度。
他认为郭沫若不过就是“五四”时期的诗人,算不上历史学家,不但文学功底不高在文学界也没有太大的贡献。姚雪垠为何如此痛骂羞辱郭沫若,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这还要从他们各自的经历说起。
一代文学大家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地主兼商业的家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也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家上很早就接受了私塾教育,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从小开始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从小对于知识渴望的他也是勤奋读书,后来到了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接受着高端教育,留学期间的他开始学习外国作家的作品,像我们熟悉的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等非常著名的作家,都是他学习的对象。
远在他国留学的郭沫若依旧心系国家,他与日本留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浪潮,创建社团并且创作发表了《抱和儿浴博多湾中》等多首诗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21年8的郭沫若发表了《女神》这部具有非常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这也是新诗歌豪放派的先驱。
这篇文章中大多使用了比喻与象征的手法,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借此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进取精神。
不得不承认郭沫若当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还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当然除了这部著作外他还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著作,对于我国文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一点确实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诗歌外他还参与并主导了众多国外优秀著作的翻译工作,郭沫若除了在文学创作上面取得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他同样在历史剧以及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28年郭沫若开始投身于鲜有人们涉足的领域,研究甲骨文。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就先后出版了许多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籍刊物,对我国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于1948年被评选为中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除了这些他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很多历史剧,像《屈原》《孔雀胆》等大型话剧,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国民抗战的士气,所以说对于刨去他这个人的人格以及作风问题,他在文学各个方面上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姚雪垠
姚雪垠此人是谁,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李自成》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性人物,给人们展现了明末时期农民掀起的革命和当时社会形态之间的复杂社会局面,在当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这一时期郭沫若同时也有一部作品,名叫《甲申三百年祭》,姚雪垠则认为其夸大了其中一个人物角色的作用,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历史的曲解,姚雪垠认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上面有着很大的不严谨。